感動,才有影響力/說出感受,全世界都是你的同溫層!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6/06 第108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感動,才有影響力/爆紅有跡可循,前提是能感動人心!
城市的勝利/底特律為何一墜千里?紐約為何浴火重生?
用資訊圖表讀懂第二次世界大戰/用有故事圖表,看懂二次世界大戰!
冷戰、霸權秩序與兩岸外交/中國崛起與美中區域對抗
神級英文學習攻略本/學好英文,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找到對的方法!
閱讀筆記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文學的愛別離苦

新書鮮讀
感動,才有影響力/爆紅有跡可循,前提是能感動人心!
文、圖節錄自三采文化
圖/三采文化提供
爆紅有跡可循,前提是能感動人心!說出感受,全世界都是你的同溫層!

內容簡介: 全台灣最有溫度的創意鬼才 盧建彰:「讓人們重新回到各自生命的感動時刻,也是未來所有產業最努力想達成的,那不是商機而已,那幾乎會是企業的命脈,更是每個工作者終極的KPI。」

爆紅有跡可循,前提是能感動人心!會讓人感動的品牌經驗,才有機會影響人;師生彼此有感動交流,教學才會達成效果;具有人文素養的工程師,才能洞悉人性更獨特;從SOP中發揮創意的客服,必定受到客戶喜愛;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你本來就該打動人!習慣經常為自己創造感動時刻,打動別人只是小Case。

作者介紹:盧建彰 Kurt Lu ,廣告導演、詩人、小說家、作詞者、講師、跑者,執導柯P廣告「聽孩子的話」,小英廣告「願你平安」、「台灣隊加油」、「人民大聲公」,TOYOTA修杰楷家族旅行篇、金士傑兩個爸爸篇,「Google齊柏林篇」獲選十大微電影,與張鈞甯等合力創作高雄氣爆、八仙塵爆詩詞朗讀,和金士傑老師合作22k影片。

搶先試閱:〈故宮、柯P和小英廣告都找他拍?〉

鬼才導演盧建彰看演唱會培養靈感

如果你很想重新要回屬於人的感動,這裡要提供一個我自己近期覺得不錯的祕密招式,帶你自己去演唱會。

你知道所有的音響發燒友,追求的是什麼嗎?就是原音重現。那如果你沒有去聽過現場的表演,你怎麼知道什麼是原音?你怎麼知道你調校的標準是什麼?你的耳朵如果沒有接觸過最棒的,那你怎麼知道你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太多後期製作的效果了,我們這世界,你幾乎會忘記真實的厲害。在當代,看演唱會,是一種快速地讓自己回到原初的機會。你可以很專心,因為你在那個空間裡,你就是來聽音樂的,你不會一邊回LINE,也不會一邊回臉書,更不會在那邊看別人的直播節目,然後聽音樂。

音樂不是背景音樂,當你把他當背景來聽而已,跟你單純地把它當音樂來聽是很不一樣的,至少,你很不一樣。當你看著喜愛的樂手用唱的用演奏的,現場表演出你熟悉的音樂時,你是富有的,你的所有感官,所有記憶都會被雕琢磨練得更敏銳,你會變得易感,而我常覺得那是當代最難學會的,也是最難得所以經濟效益最高的,而你唯一要做的,只是,到現場。

還有任何影音專輯的收錄,都無法完整展現表演者的每個細微,她皺了眉,他的汗水,他現場講的創作背後的故事,這些你都很難從電子媒體上完整地得到,真的,相信我,作為一個導演,我老是在取捨,到底要拍微笑還是脖子背後的汗毛,問題在於,我拍了也不一定剪得進去,我的工作如此卑微,只是想把感動現場帶到對方眼前。

那,如果你都有機會到現場感動了,為什麼要第二手甚至第三手的感動呢?

當然,我更不必多提說,現代音樂從業人員的主要收入已經從販賣專輯轉為演唱會收入了,你的買票進場就是實質的支持,就像你也會希望別人實質支持你的認真工作付出一樣。你不認真,你就不會感動。你主動尋求認真的機會,你就會更容易感動。你就更有機會,把那感動帶進你的作品裡。在這人心消逝殆盡的時代,那很珍貴。 ▶▶ 閱讀更多 盧建彰 Kurt Lu《感動,才有影響力》

 
城市的勝利/底特律為何一墜千里?紐約為何浴火重生?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底特律為何一墜千里?紐約為何浴火重生?揭開為何都市才是歷史上引領創新、繁榮、技術與民主之地

內容簡介:從經濟學角度剖析都市,挑戰你對郊區生活完美的迷思!什麼時候高薪成了一件壞事?為什麼不能為了經濟發展犧牲古蹟與綠地?搬去郊區享受綠意,才是最破壞環境的做法?

破解你對於都市又亂又小又嘈雜的迷思,證明「人口集中在都市」×「自由競爭的商業」,才是讓國家富裕又環保的方法!十四世紀,布魯內雷斯基將透視幾何學傳授給多那太羅,多那太羅與馬薩喬將之運用在浮雕與繪畫上,帶來藝術與商業爆炸性進展的文藝復興。十九到二十世紀初,莫內與賽尚在巴黎找到彼此,創新交流的能量帶來人類文化史的重大轉折。從古自今,匯聚眾多人口的城市,往往是推動文明進展的主因。哈佛經濟教授愛德華.格雷瑟,耙梳從古至今的都市發展史,透過詮釋底特律、矽谷、紐約、巴黎、波士頓、溫哥華等大都市之興衰,提出都市衰退的原因,來自於政府的干預政策:高樓管制、土地限建、保護古建物,這些政策限制了經濟發展,讓都市無法自由成長,使人群散往郊區,不僅無法透過交流使技術創新,同時增加的碳排放也扼殺了環境。

以經濟學及歷史發展為角度,格雷瑟認為唯有將人口集中在都市,才能讓教育均衡普及、經濟發展與資源分配更為集中;也只有匯聚眾人的大都市,才能負擔藝術團體,滋養各階層,做到真正的打破階級。他主張經濟應該是都市規畫的首要考量,坦言「永遠站在建設的那一方」,將發展置於文資與綠地保存之前,讓本書可謂都市規畫之爭議經典;然而格雷瑟卻也融合了珍.雅各「街道生活與土地混用」以及柯比意「摩天大樓與綠地共享」的理想,透過將地面留給街道、將上空留給摩天大樓等有利經濟之形式,維持高密度都市的優點,發揮城市真正的作用。普及的教育、完善的公衛系統、高度經濟自由、技術創新交流,是格雷瑟心目中理想城市的根基。當現今的台灣為了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爭執不休時,本書另一種「以人為本」的經濟主義,也是思考都市規畫之餘,值得一讀的作品。

作者介紹: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專長為個體經濟學理論、城市和公共經濟學。研究領域包括城市、住房、種族隔離、肥胖、犯罪與創新制度等。他曾發表數十篇關於城市的經濟發展、法律和經濟學的論文。多聚焦在研究城市發展的決定因素,以及城市作為思想傳播中心的角色定位。

搶先試閱:〈我們是城市動物?〉

在美國,有兩億四千三百萬人,擁擠地住在占全美面積百分之三的城市裡。在日本,有三千六百萬人生活在東京這座全世界生產力最高的大都會地區。在印度,有一千兩百萬人居住在孟買(Mumbai)市中心,而中國上海的規模也與孟買不相上下。地球的空間如此廣大(光是德州的面積就能容納全人類居住,每個人還能擁有個人住宅),而我們卻選擇住在城市。雖然長途旅行越來越便宜,從歐札克(Ozarks)到亞塞拜然的遠距通訊也越來越便利,卻有越來越多人聚集在擁擠的大都會地區。在開發中世界,每個月有五百多萬人湧進城市,到了二○一一年,全球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

從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在雅典市場論辯以來,城市,這群點綴著地球的稠密團塊,一直是帶動創新的引擎。佛羅倫斯的巷弄賜予我們文藝復興,伯明罕的通衢為我們帶來工業革命。倫敦、班加羅爾與東京之所以有今日的繁華,來自於他們創新思維的能力。在這些城市閒逛──無論是走在鵝卵石人行道或棋盤式街道,還是繞經圓環與行經高速公路──等於親身體驗人類進步的過程。西方富國的城市從工業時代末尾的動盪不安中存續下來,現在它們變得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也更吸引人。世界貧窮地區的城市正急速擴展,因為都市密度提供了最清晰的脫貧入富之路。雖然科技突破消滅了距離限制,但世界終究不是平的,而是鋪設出來的。

城市勝利了。但是我們許多人從個人經驗中得知,有時城市鋪設的道路會一路通往地獄。城市或許贏了,但太常看見的是市民輸了。城市人的童年充斥著各種不尋常的人物與經驗,有些令人回味無窮,例如孩子從第一次單獨搭地鐵的經驗中獲得權力感;但有些則不是如此,例如第一次遭遇都市槍戰(這是三十五年前我在紐約市上小學的難忘經驗)。有紐約第五大道,就會有孟買的貧民窟;有歷史悠久、菁英聚集的巴黎索邦大學,就會有裝設金屬探測器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高中。

事實上,二十世紀下半葉,也就是工業時代結束之時,許多美國人發現城市不總是光鮮亮麗,有時也充滿骯髒汙穢。我們能從城市學到多少教訓,將決定我們這些城市動物是否能在未來開創嶄新的城市黃金時代。

研究城市會讓人廢寢忘食,因為人們很容易從城市中發現有趣、重要且經常讓人頭痛的問題。為什麼世上最富有與最貧困的人經常緊鄰著住在一起?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大都會卻淪為年久失修的衰廢市鎮?為什麼有些城市能戲劇化地東山再起?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藝術運動會在特定時刻於特定城市興起?為什麼有超多聰明人推動這麼多愚蠢的城市政策?「放眼全球,落實地方。」很少看到比這句環保口號還蠢的標語。好的環境主義需要全球性的視角與行動,而不是只狹隘地注意自己居住的地區,不由分說地把建商趕出自己的視線之外。我們必須了解,如果我們阻止新建設,讓自己居住的地區保有更多的自然風貌,那麼整個自然界反而會遭受更大的破壞,因為我們只是將新的開發計畫移到更遠的地方執行,造成的結果則對環境更不利。加州的環保人士讓自己居住的地區變得更舒適,但他們的做法卻傷害了環境。他們不希望有人在柏克萊郊區大興土木,於是這些建設只能移往拉斯維加斯郊區進行。事實上,柏克萊擁有溫和的氣候與公共運輸系統,拉斯維加斯卻只能以汽車代步而且必須使用空調設備。這種問題在開發中世界尤其嚴峻,這些地區的城市發展模式尚未確立,而且城市人口也更多。今日,絕大多數的印度人與中國人都沒有能力負擔以汽車為主的生活方式。即便是美國最環保的都會地區,開車與家庭能源的碳排放量仍然是中國都會地區平均碳排放量的十倍以上。

然而,一旦印度與中國走向富裕,兩國民眾將面臨一項可能對我們所有人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選擇。他們會選擇美國式的生活,然後搬到必須自己開車通勤的市郊,還是繼續待在人口稠密的市區,但對環境卻較為友善?如果中印兩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升高到美國的人均水準,則全球的碳排放量將會增加至百分之一百三十九。如果他們維持在法國的排放水準,那麼全球的碳排放量只會增加三成。這兩個國家的車輛普及與都市化程度,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環境議題。

事實上,歐洲與美國興建「綠色」住宅的最重要理由,在於若不進行改革,就無法說服印度與中國降低碳排放量。好的環境主義意謂著在適當地點,亦即對生態傷害最少的地方從事建設,同時也表示我們必須忍痛拆除城市的低矮建築,而以高聳的建築取代,並以更堅決的態度面對那些反對都市成長可以減碳的活動分子。政府應該鼓勵民眾住進大小適中的城市高樓公寓,而不是釋放利多鼓勵買家搬進郊區的宅邸(McMansion)。如果這些想法切合我們時代的需要,那麼根據這些想法建造合適的住宅,將可左右全體人類的命運。

人類合作的力量是文明得以成功的核心真理,也是城市存在的主要理由。為了了解與管理我們的城市,我們必須堅持這些真理而驅除有害的迷思。我們不認為環境主義指的是要生活在有樹木環繞的地方,也反對都市人為了保留城市有形的過去而不斷發起抗爭。我們必須停止一味追求獨門獨院的房子,亦即對郊區一大片外觀完全相同的獨棟住宅存有迷思,以為這樣的住宅比高樓公寓好,並且停止用浪漫的眼光看待鄉間的村落。我們不能輕易地相信遠距通勤可以減少我們與其他人比鄰而居的欲望與需要。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停止把城市看成沒有生命的建築物,我們應該牢記,真實的城市是有血有肉的,而不只是鋼筋混凝土的合成物而已。 ▶▶ 閱讀更多 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城市的勝利:都市如何推動國家經濟,讓生活更富足、快樂、環保?(最爭議的21世紀都市規畫經典)》

 
用資訊圖表讀懂第二次世界大戰/用有故事圖表,看懂二次世界大戰!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 提供
用有故事的圖表,看懂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目了然的故事線x縱向與橫向的資訊整合x結合美感與理解力的設計

內容簡介:化繁為簡,帶你輕鬆綜覽二戰眾多鮮為人知的面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餘年來,陸續公開了大量數據,但龐大的資料反而容易令人困惑,難以解讀其涵義。本書由三位二戰專家共同執筆,他們考察篩選了無數國際原始資料,並轉換為清晰易懂的資訊圖表,將二戰前所未見的面向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

翻開本書,你將從一張圖內看懂:

●各參戰國的資源與人力背景,如參戰人數、勞動人口、石油原物料等物資生產量、軍備發展、產業動態……

●使用的武器類型與軍隊編制,如各國首腦與軍事單位、各兵種與部隊的裝備與功能、戰車、戰機與戰艦等武器的演進與表現……

●重要戰役與戰區、同盟國在歐洲的後勤狀況,與雙方陣營採取的戰略、前進路線及結果,如太平洋戰爭、巴巴羅薩作戰、非洲沙漠之戰、史達林格勒戰役、D日與諾曼地作戰……

●各國傷亡人數、納粹集中營制度、種族屠殺情形、各國反抗納粹事蹟、戰後的人口大遷徙與造成的經濟影響……

作者介紹: .洛培茲;文森.貝爾納;尼可拉.奧本 ,法國雙月刊《戰爭與歷史》(Guerre & Histoire)主編;知名軍事史專家;具歷史教師資格,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專家,作品散見各種軍事歷史期刊。

搶先試閱:〈曼哈頓計畫:原子彈發展的轉捩點〉

1939 年,主要強國都在進行原子彈研究計畫。法國和德國原居領先地位,然而雙方都遇上預算限制與發展瓶頸(特別是同位素濃化)等難題。納粹因為遲遲不見成效,對發展原子彈失去興趣。但過去這幾年,許多學者提出各種假設,臆測也許德國曾在二戰結束前試射過原子彈。由弗德里克.約里奧—居禮(Frédéric Joliot-Curie, 1900-1958)發起的法國研究計畫轉至英格蘭,利用運自挪威的重水繼續研究,但進度緩慢。這個英國命名為「合金管工程」(Tube Alloys)的計畫也遭遇資源緊縮的窘境,但後來暗中與美國研究計畫合作。1939 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向羅斯福寫了一封知名的警告信,讓原本在原子彈領域落後的美國政府心生警覺。儘管起步較晚,但美國決心投入各種設備加緊研究步伐,推動規模龐大且機密的「曼哈頓計畫」。此計畫集結全球各地的科學家,並提供超過10 億美元的資金,是英國計畫的1,000 倍。在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的領導下,曼哈頓計畫人員在1943−1945 年間全心研發2 種原子彈。1945 年8月6 日投在廣島的是「小男孩」(Little Boy),另一個則是裝載鈽—239,設計較為複雜但量產可行性較高的「胖子」(Fat Man)。後者在1945 年7 月16 日於新墨西哥州試射,並在1945年8月9日投落長崎,將部分地區夷為平地。

二戰結束後,人們心驚膽顫地踏入了核武器時代。

1 • 《薄伽梵歌》第11章:「現在我成了死神……」(看似規模浩大的計畫,實則不然)

曼哈頓計畫集結了美國各地、甚至遠至加拿大的實驗室,總共耗費50萬人力。1945 年,光是洛色拉莫士(Los Alamos)科學研究所就有多達400 名科學家,還有6,000 名軍事人員參與。表面上看來,美國似乎為了生產幾顆炸彈不惜勞師動眾(當時耗資19 億美金,相當於今天的250 億美金),但與戰爭費用相比,曼哈頓計畫的投資金額其實微不足道:約莫只占了0.6%。此計畫開創了科技、軍事甚至社會的新紀元,同時為新的戰略方針鋪路。

2 • 「……成了世界的毀者」(廣島和長崎)

1945年8月6日及9日,廣島及長崎先後遭原子彈轟炸後,各種傷亡估計值紛紛出爐,總計造成100,000-250,000 人喪命(1945 年8-12月)。若不考慮它們是第一批問世的原子彈,整體而言,其所造成的死傷其實與傳統空襲不相上下(1943 年漢堡大轟炸:60,000 人喪命,1945 年德勒斯登轟炸:40,000 人喪命,1945 年東京大轟炸:100,000 人喪命……)。別忘了,當時美國一直在日本各地進行戰略轟炸,因此世人極有可能高估了原子彈與日本投降的關聯。雖然如此,1945 年這兩顆「炸彈」帶來深刻的恐懼,揭開新的恐怖戰略時代,只要向敵人送去一顆核彈,就能摧毀整個城市或地區。 ▶▶ 閱讀更多 讓.洛培茲, 文森.貝爾納, 尼可拉.奧本《用資訊圖表讀懂第二次世界大戰(書衣內含二戰陸海空武器海報)》

 
冷戰、霸權秩序與兩岸外交/中國崛起與美中區域對抗
文、圖節錄自暖暖書屋
圖/暖暖書屋提供
回首對峙七十年,聚焦關鍵歷史轉捩點!從全球宏觀視野切入,展望兩岸現在與未來!

內容簡介:尼克森(Richard Nixon):美國的任何亞洲政策,都必須切實掌握中共存在的事實。從長遠觀點看來,不能永遠讓中共隔離於國際社會之外。

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我們既須探究其內涵,更需要積極尋找更有意義的客觀切入點,纔能深入理解其未來前景。本系列將透過兩千年、四百年、一百年之不同長度視野,由「大歷史」角度重構中國歷史進程。即為此系列之第三部,將目光拉至最近的過去,兩岸關係雖是中國問題核心所在,實則卻僅是全球結構下的因變數。本書將嘗試解析以下疑惑:究竟冷戰如何奠下當前兩岸互動之基礎?以美國為中心的冷戰秩序又如何影響其間曲折起伏?我們又應如何放眼未來?

起自一九四九年之中國外交史(或兩岸之對外關係)所以具有特殊性,至少直到二十世紀末為止,原因主要來自兩岸之間因競逐單一主權與正統性所引發的對立、衝突與相互牽制。儘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承緒中國自清季以來的國際弱勢地位,此期間之衝突緣由,最初雖基於不同政治團體為爭取統治權所致,外部因素(特別是若干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強權國家)所佔之關鍵地位實不容忽視。

隔海相望七十年,除了就是兩岸關係,還能從甚麼角度脈絡來觀察?與兩岸分治同時開展的全球冷戰,提供了何種時代背景?作為戰後雙強,美國與蘇聯的對抗又扮演何種角色?隨著冷戰終結,兩岸面對的又是甚麼樣新結構?本書將透過若干關鍵轉折,娓娓細數這一段漫長曲折之歷史進程。

作者介紹:蔡東杰 TSAI TUNG-CHIEH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酷喜讀史,長期聚焦於破除因各種中心觀所致之視野偏狹,迄今著作甚豐,除十餘冊關於外交史與東亞研究學術專書、與上百篇文章散見各主要學術期刊外,近年來並致力以深入淺出文筆,在歷史、論述與群眾間搭構理性之對話橋梁,普獲好評肯定。

搶先試閱:〈中國崛起與美中區域對抗〉

崛起中的地區與霸權

如同在二次戰後,倘使沒有蘇聯的「真實擴張」,美國所描繪莫斯科之「虛構威脅」也不會具說服力,更無由提供冷戰一個足夠之正當性基礎。在蘇聯崩解導致冷戰終結後,且不論美國是否真存在某種製造恐懼與敵人的文化,它將中國崛起視為當前威脅自身利益之最主要來源乃殆無疑問。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崛起雖為近年來最受關注的國際議題,「東亞崛起」態勢不但早自一九八○年代起便相對明顯,世界銀行更於一九九三年的年度報告中肯定了「東亞奇蹟」的存在。無論如何,經濟發展乃東亞與中國最引人注目的共同焦點。中國在一九七八至二○○四年間連續的兩位數成長,與美國在一八三○至一九○○年進程極為類似,在全球外匯儲備前十名國家中,亞洲也占了六個(中國與日本分居前兩位)。隨著區域化浪潮在後冷戰時期來襲,東亞也自一九九○年代以來歷經了一段整合步伐,但進展有限,對於「亞洲崛起」概念仍存在諸多爭議。除此之外,儘管對東亞地區各國而言,某種「無可避免的階層性秩序」確實引發憂慮,亦即中國是否將根據其自身文明特質與傳統慣例,來重塑區域規範及其內涵,但中國發展的正面前景似乎已在區域內形成某種普遍性共識。

進一步來說,海權議題既直接關乎西太平洋地區穩定,也是中國是否可能領導東亞秩序的重要指標之一。尤其在一四三三年鄭和最後航行結束後,中國雖一度遠離周邊海權競爭,甚至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還幾乎喪失自衛能力,如今則顯現出積極重返海洋舞臺的企圖心。實際上,目前中國承建了全球九成貨輪,造船量自二○一二年起便位列全球第一,且為居次之日韓總和,至於首艘航母「遼寧號」在二○一一年正式下水,在展現中國擴大東亞(西太平洋)海域影響力之餘,亦升高了近年來本已存在的區域安全衝突與軍備對抗隱憂。

當然,除「客觀能力」外,「主觀意願」既是觀察中國未來政策走向的焦點,能否找到修正自一九八九年以來「韜光養晦」與「睦鄰友好」原則之足夠正當性,或許更為關鍵。對此,自從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由於政權合法性受到直接衝擊,加上中國轉往市場導向經濟後,馬克思主義之意識形態主導性(更重要的是它做為共黨統治的正當性基礎)便無可避免地受到挑戰,北京似乎有愈來愈依賴民族主義的現象。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源自十九世紀末面對西方挑戰之反彈,相關論者經常將中國描繪成西方自私侵略與霸權擴張下的犧牲者,由於美國既同屬西方世界一份子並為既存霸權,自然成為反制對象之一,這也反映在一九九九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軍誤炸後引發的一連串國內示威活動當中。

相對地,正因中國崛起對美國霸權地位之威脅愈發明顯,多數國家更關切的毋寧是崛起的後續影響、中美之間出現「權力轉移」的可能性,以及中國是否將改變其原先傾向「維持現狀」之政策路徑。可以這麼說,無論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否正趨於更積極主動,在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影響下,中國不僅在二○○九至一○年間的二十國峰會中成為最受關注的對象,胡錦濤更在二○一○年《富比世》(Forbes)雜誌公布的「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中擠下歐巴馬高居首位,於此同時,包括中國經濟規模於二○一○年超越日本,攀升至全球第二,加上東亞乃金融海嘯以來全球最具成長潛力的地區,這些無疑都讓「中國」與「亞洲」這兩個關鍵詞的加乘效果愈發受到注目。在此情況下,北京的反應與作法又是甚麼呢?

相較一九五○年與一九六六年分別因為參加韓戰與爆發文化大革命,兩度帶來外交挫折,由於與一九七九年啟動改革開放政策後的正面形象有著強烈對比,一九八九年爆發之天安門事件對中共外交處境的影響或許更為深遠。對此,包括美國、歐洲與日本等主要國際行為者紛紛提出各種制裁與管制措施,至於國內效果則包括趙紫陽下台及所謂「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的繼任,從十三屆四中全會被比為「新遵義會議」,並認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因此挽救了黨」看來,可見此際中共面臨的嚴峻形勢。面對此一挑戰,鄧小平務實地擬定了一系列方針,其中,具消極守勢意味的「韜光養晦」也成為此後二十餘年間中共處理對外關係時的核心原則。

無論如何,針對後冷戰初期國際體系架構與內涵的變化,中共在由於經改成功以致提高實質權力之餘,也開始調整其外交政策。除了自我肯定之外,中共高層更須解決因新時代來臨所出現的相關發展,特別是「和平演變」問題。在東歐變局致使共產主義頓成弱勢想法,民主自由制度則不啻成為主流後,身為少數碩果僅存共黨政權(或稱後社會主義國家)之一的中共政權,當然有一定程度的危機意識感。例如錢其琛便指出,「蘇聯的瓦解及其所造成的國際局勢突變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挫折,加上當時西方大國自一九八九年以來對我國施加的政治經濟壓力依然存在,這一切都使得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更為嚴峻和複雜。」甚至以「黑雲壓城城欲催」來形容此時中共所承受的龐大壓力,這也是它宣稱天安門事件乃是國際反動勢力企圖對中國大陸實施和平演變陰謀的原因所在。事實上,西方也的確有向中共推動類似戰略的意圖與行動。 ▶▶ 閱讀更多 蔡東杰 TSAI TUNG-CHIEH《冷戰、霸權秩序與兩岸外交》

 
神級英文學習攻略本/學好英文,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找到對的方法!
文、圖節錄自如何出版
圖/如何出版提供
學好英文,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找到對的方法!化身新手村村長,一步一步教你「破關打怪」,練就神級英文!

內容簡介:學好英文,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找到對的方法大量練習!

一個國小英文只考40分,沒有留學經驗,考翻譯研究所也落榜過的人,卻成為專業口譯人員,曾為聯合國組織官員、台北市長柯文哲、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等人翻譯,更在大型國際會議、影劇活動中有出色的表現,連大師、主講者都讚不絕口!浩爾建議大家抱著「破關打怪」的心態來學習英文,更適時提供各等級所需的道具與密技。浩爾進一步化身新手村村長,將本書化為「攻略本」,帶領大家把「學英文」當作一場遊戲。不同學習特色、生活型態的人,各有適合的打怪方法,讓學習更能事半功倍,樂趣也倍增哦!

當然,學英文的過程一定會有不同的挑戰與階段,就像玩遊戲時,每個人的強項都不甚相同。透過這本書,讓大家了解到怎樣的學習方式最適合自己,與浩爾一起享受學習語言的過程。英文並不只是一個語言工具,學好英文絕對會全面改變你的想法與生活,讓你的職涯與人生更開闊!

作者介紹:浩爾=Howard簡德浩 ,台灣土生土長,只在美國待過兩個半月,卻靠努力不懈在口筆譯、雙語主持、教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出身師大翻譯研究所會議口譯組,獲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獎項,翻譯多部書籍及電影。曾任中央廣播電台英語新聞主播及外交部國際英語演講會會長,現為創譯語言顧問首席口譯員,以專業和熱情打破語言隔閡,搭起溝通橋梁。

搶先試閱:〈獲得英文技能,然後呢?〉

不少英文系或外文系的人,畢業以後覺得前途茫茫,不知道要做什麼。殘酷的現實是,在過去,單一的英文專業足以讓人稱霸一方,但現在由於時代的變化,科技改變了大家溝通與交流的方式,所以就算一個人英文能力普通,也有很多輔助工具來幫助他與英文世界溝通。因此,只靠英文好是不太夠的。村長反而覺得,各位讀者的優勢是,英文好,中文也很好,畢竟中國市場非常廣大,但在地球村的現在,還是要同時與世界做朋友、做生意。

把英文與自己有興趣的產業結合

除了語言能力良好以外,語言真的是很好用的工具,所以最好要結合跨界的能力與自己的興趣。光是國外的線上課程就很方便,想學什麼技能,上udemy註冊就可以上課了。或者想成為哈佛、史丹佛等名校的旁聽生,只要上網就能達成,也不用等別人翻譯字幕。獲得英文技能之後,就是要踏出步伐看世界,走出自己的框框,才會知道世界真的很大,機會其實相當多。例如交換學生計畫,可以觀察到國外學風與學制跟台灣的差異。也可以學習翻譯、華語教學或英語教學等另外的專門技術。也就是說,要把英文與自己有興趣的產業結合,不論是多媒體、觀光、公關行銷、製造業、傳播、商業、網路等,都是一種跨界的結合。因此,大學時期不能雙主修也要輔系,不能輔系最好也要旁聽其他學院的課,才能感受到跨界的威力。除了認識不同的朋友,讓自己的世界更寬廣之外,也會發現不同學院的人對事情的思考也不太一樣,而這些朋友便是將來社會上可能遇到的人的縮影。

例如學商的學生如果學了文學,可以增加對人性的觀察與細膩。學了程式語言,可以了解理工背景的思考邏輯以及跟電腦和工程師溝通的方式。比起只學商,以上增加的兩個領域就好比兩個新宇宙,大大豐富學習者的視野與能力。如果不跨領域學習,待在自己的世界鑽研,可能會是非常專精某個領域的專家,但在這個輕鬆與世界連結接軌的年代,不太可能不跨界溝通合作。這時候,原本就橫跨多個宇宙的人,就擁有更高更快速的適應力。

另外,也可考慮海外的工作或求學機會,甚至到不同國家去生活個幾年。若全盤整合規畫在一起,把事業在不同國家間帶著走,也不是天方夜譚。或者結合新時代的工作思維,自由工作者不見得只能接台灣的案子,可以主動接洽海外的案子,或者登錄在接案網站上,用英文來承接案件,將自己切換成外國人看本地的思維。

村長曾經接到一位在韓國的美國人的訊息,希望能夠接台灣的英語教學案子,雖說當時因為學生喜歡實地課程,不想採用線上教學的方式而媒合失敗,但拜科技之賜,現在各種線上軟體與網站都很多。反過來說,台灣老師也可以教導全世界的人,用skype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尤其台灣、泰國、韓國、香港與日本等地時差不大,所以都可以輕易安排。過去有次經驗,村長幫唐鳳翻譯後獲得媒體報導,便有網友留言:「唐鳳英文這麼好,怎麼會需要口譯?」其實英文能力好,還是要與專業能力結合,因為你英文再好,也無法用同一張嘴在同一秒講兩種語言。這種形式的口譯叫「同步口譯」,比如這場演講有半小時,講者全部以中文進行,同步口譯會在這半小時的時間內,同時把你的話講成英文。試想這樣的內容,若想由講者自己呈現中英雙語的話,要不就得壓縮內容為十五分鐘,要不就得拉長會議為一小時。時間就是金錢,這就是不同效益的選擇,所以英文很好之後,還是要與專業搭配結合才行。

另外一個很大的重點是,不是英文很好一切就會自然發生,還是要訓練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才能完成更多更大的事情,不然能力再好也只是幫自己,而無法做出更具規模的事。

英文技能的「廣度」和「深度」

擁有英文技能,還能夠再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語言的應用能力,也就是把語言當成工具的應用力很高,所謂的「廣度」;另一個是語言的造詣,也就是文化涵養與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所謂的「深度」。大家普遍追求的是第一種能力,可以讓工作與生活順暢,很好理解也很實際。但第二種能力更深化,甚至包括美感與審美能力,關乎生活的品味與質感。相信大家在生活足以溫飽之後,都會希望追求更高的質感吧。這裡指的不一定是奢華的生活方式,而是內心對美感的追求。例如:被電影或文學作品感動,或特別喜歡某一段歌詞,甚至是將一段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有時甚至不用是一個句子,只要幾個字詞,就足以發人深省。有次在臉書看到美國朋友寫: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我看了後先是感到驚訝:「喔!原來有這種說法!」接著陷入思考,純中文世界沒有的思考。中文直譯的意思是「把生命活到最滿」。因為中文原本沒有這樣的習慣說法,而引發我思考:「怎麼樣算是過著踏實富足的生活呢?」中文比較常講的「生命不留白」「不留遺憾」,為什麼恰巧都是否定說法呢?有沒有類似的正向表達呢?「逐夢踏實」「勇敢追夢」「堅持不放棄」等比較正面,但跟這幾個英文詞要表達的意思又有點不同。可以說是因為不同語言的邏輯和文化為本來大多受中文刺激的大腦,帶來了新的刺激和新思考。鼓勵大家往這兩個面向都更完滿的路上走去,不斷追求進步,持續吸收新知。因為英文並不是元素週期表,甚至連大家深以為固定的元素週期表,都會有人發現新的元素,更何況是每天都在變化與使用的語言。 ▶▶ 閱讀更多 浩爾=Howard簡德浩《會走路的翻譯機,神級英文學習攻略本》

 
閱讀筆記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文學的愛別離苦
謝宜安聯合報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書影。(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印刻出版)

張亦絢的《永別書》裡有這樣一個情節:主述者賀殷殷,偶然聽到一個呂赫若的後代對朋友提起呂赫若,感嘆「呂赫若是個真正的才子」,朋友沒有接話,她們不認識呂赫若。在這個多數人都不認識呂赫若的世間,「後裔」被指派來記得呂赫若,後裔是面對「徹底遺忘」的最後一道防線。

從書中時間回推,這段對話約發生於二○○○年代。同樣在二○○○年代,賴香吟開始了她在報紙上的專欄,介紹日治時代台灣小說家。其中,也包括呂赫若。這些專欄如今整理出版,成為《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賴香吟在這本書的後記提到,當初之所以選擇台灣文學為主題,是因為珍惜取得的言論空間。

這也是承擔記憶的行動。小說家們雖非前輩小說家血緣上的後裔,但卻是文學史上的後裔。再過十年,如今,後裔們多了起來。面向大眾介紹台灣文學的創作者越來越多。記憶,多一點人分攤,就好像沒有那麼沉重了。

這本書雖然就自身歷程而言,是遲到,但就讀者而言,並不嫌晚。將《天亮之前的戀愛》與其他書並讀,仍會驚訝於賴香吟在《天亮之前的戀愛》中,投注了那麼多的溫柔。她筆下的每一位作家,都是滿懷理想的青年,他們熱愛閱讀、熱愛寫作,想要把所有一切都獻給文學。但是時代不允許,在動盪的交替時刻,他們或身死革命,或因為語言被奪而無法寫作,最終都離開了文學。正是因為愛,所以這別離,非常痛苦。

賴香吟總寫那些「愛別離苦」的時刻。多數作家評傳寫的是作家的創作與發表,是熱烈的高峰,她卻不斷望向那些鮮少人注意的,散場時的清冷景觀。在那些時刻,作家或因為生命終結,或者因為語言轉換等因素,而中斷了與文學的關係。

賴和死於戰前,本來可以懷抱文學理想以終,他卻在死前對楊雲萍說:「我們所從事的文學運動,等於白做了。」對他而言,文學的意義,彷彿在此斷絕了。

呂赫若因為投入革命而「下落不明」。但賴香吟沒有提到「鹿窟」這個呂赫若可能的死亡地點,反而將敘述結束於妻兒在家中荔枝園掩埋手稿那一刻。或許是因為對賴香吟來說,這無異於作家的第二次死亡。

離開文學的方式,有些以生離,有些以死別。生不見得比死更幸運,生離可能比死別更痛苦。張文環活過了二二八,但二二八卻中斷了他的寫作,原因是「文學朋友都在事件中慘遭殺害」。他就連談論文學都不願意了。龍瑛宗則在戰後因經濟因素重返金融界,放棄曾經的雜誌事業。儘管兩人後來都曾一度回歸寫作,賴香吟更關心的,仍是他們放棄文學的那個時刻。她甚至對兩人下了相同的註解:不再貪戀文學這「悲哀的玩具」。

作家故事就此結束了。不是結束於死亡之時,而是結束於與文學緣盡之時。這個選擇是很寫作者的:正是寫作,確立了一個作家的身分。

若讀過《其後》,必能了解賴香吟為何那麼在乎「寫與不寫」的問題、為何特別提到一個作家放棄文學的時刻。《其後》裡,主述者透過死亡,認清了生之可貴——《天亮之前的戀愛》則藉由那些告別文學的痛苦時刻,為我們展現了文學夢的價值。 ▶▶ 閱讀更多 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最後的交響曲—九的魔咒(馬勒)
貝多芬之後的許多作曲家都在第九號交響曲止步,生命在未完成第十號交響曲前,嘎然驟逝。究竟這是迷信,或者確有冥冥力量牽引,就讓我們一起從樂曲中抽絲剝繭,讓音樂說話!

張大千也愛吃!「大千宴」料理重現大師食譜
為配合故宮博物院「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晶華故宮特別推出「大千宴」,以張大千所私藏的四川料理為主軸,推出粉蒸牛肉、大千雞等13道特色料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