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對決,Roger & Rafa/活在費納王者對決年代,如此幸福!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5/30 第108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王者對決,Roger & Rafa/活在費納王者對決年代,如此幸福!
神在/支架起她與世界之間最恐怖而安靜的平衡。
花月殺手/美國史上最殘忍的大規模謀殺案!
我的慢療之路/疾病的療癒不是靠神乎其技,而是需要時間
移動的批判/不義在遠處發生,沒看見不等於不存在!
閱讀筆記 克雷的橋/聯繫他人之心

新書鮮讀
王者對決,Roger & Rafa/活在費納王者對決年代,如此幸福!
文、圖節錄自奇光出版
圖/奇光出版 提供
活在費納王者對決年代,如此幸福!網球史上最強宿敵,更是球迷殷盼的夢幻對決。

內容簡介:Federer+Nadal=Fedal 是競爭對手,但友情深厚,亦敵亦友,卻也惺惺相惜!他倆的故事偉大動人,網球界卻從沒有人訴說過。第一本完整記錄費德勒和納達爾對戰網壇稱霸史!我們何其有幸,見證了他倆最風華的黃金年代。費納對決15年,我們大家都是贏家。

Roger:「要是我的網球生涯少了他,也許我不會變得這麼強,我倆的球風南轅北轍,不過,若沒有他這號人物,我可能早就多贏下幾個冠軍頭銜了。」

Rafa:「有羅傑當我的宿敵,促使我想變得更強。我一直以來都能大大激勵自己,但有個想勝過的對象在眼前,總是替我設立一個目標。而多年來,這個目標就是他。」

運動場上的死敵死對頭何其多,但對全球主場的「瑞士特快車」費德勒和「西班牙蠻牛」納達爾來說,各擁其主的球迷不會如此簡化他們的競爭關係,反而跟這兩位網壇至尊一樣期待也享受彼此對決和惺惺相惜。當費爸笑擁第100座冠軍,拉法誠摯祝賀;而拉法受傷讓第39次費納決泡湯,費爸難掩失望。球迷更是愛戴地封他倆:「Fedal、GOATs、Legends!」傳奇萌芽的2004年邁阿密大師賽第三輪,22歳新一代球王費德勒遭到年僅17歲、排名34的少年納達爾直落二擊敗;兩人首度五小時大戰的2006年羅馬大師賽決賽;譽為「網球史上最經典戰役」的2008年溫網決賽;費天王失意落淚的2009年澳網決賽;睽違近六年費納決、再次成為紅土之王傷心地的2017年澳網決賽……一場場載入史冊的史詩對決,讓球風南轅北轍的費納視彼此為最大對手和進步動力;多達38次的交戰紀錄和優異戰績,更讓球迷津津樂道,死忠追隨。甚且在2017年拉沃盃,兩人史無前例搭檔雙打,在球網同一邊並肩作戰贏得勝利。

優雅球風神級身手的費德勒vs強力球風拚勁十足的納達爾,不僅是網球史上最強宿敵,也是體壇最知名對手,更是球迷殷盼的夢幻對決,本書深入回顧兩人的競爭關係和相知相惜。2017年賽季,兩位球王走出低潮,再次制霸網壇。兩位作者多年來貼身採訪兩位王者的場上表現和場外互動,視角專業,筆觸動人,以2017年為出發點,大談費納的個性與交手,揭露不為人知的球王軼事。書中特別收錄32幅珍貴彩照+費納對戰及個人單雙打冠軍紀錄,精采呈現兩位球王場內外的重要時刻。

作者介紹:安東尼歐・亞瑞納斯 & 拉斐爾・普拉薩 ,現任馬德里大師賽傳播部經理,並於歐洲體育頻道(Eurospot)擔任球評和記者,以及該頻道於澳網、法網和美網公開賽的特派記者。;全心關注納達爾的訊息也有六年之久,在各大賽事以特派記者身分報導納達爾封王。擔任記者期間,訪問過網壇一流選手,深度報導網壇最出色的比賽,親眼見證費納的經典宿敵關係。

搶先試閱:〈沒有對峙,不能成就精采──許乃仁│Fox體育台主播〉

自從一九六八年正式邁入公開賽年代(Open Era)以來,在過去超過半個世紀裡,職業網球達到前所未有的榮景,也出現一個接著一個的盛世。相較五十年前,現今的職業網球除了獎金成長數百倍之外;比賽本身的規模和競技的強度以及技術水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同時也造就了許多名將的誕生!

細數過往的五十年裡,男子網壇好手層出不窮,歷代的球王們各自身懷絕技、自成一格,並且在所處的年代主宰統治!這些名將們各自風格截然不同,並以其與生俱來的天賦、歷經時間的淬鍊,在生涯巔峰之時一統過世界網壇!並合力寫下過去五十年間網球輝煌的近代史!

然而,任何一位偉大的名將,在所處的年代裡,如果沒有出現一位在能力、技術上能與之等量其觀的對手來和他對抗,形成所謂的對峙(Rivalry)局面,網球不可能如此精采和引人入勝!特別是兩個打法、風格上截然不同的兩個對手,彼此都將對方的潛能激發出來,在場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勵,才能造就一場又一場的經典賽事呈現在觀眾面前。

過去幾個世代,網壇產生過不少的對抗組合:包括七○年代康諾斯vs柏格、柏格vs馬克安諾、八○年代的馬克安諾vs藍道、貝克Vs艾伯格和九○年代的阿格西vs 山普拉斯,然而,以雙方在歷史上所拿過大滿貫冠軍次數的角度來看,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對陣組合可能是公開賽年代當中最為球迷津津樂道和最有份量的組合,雖然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對陣場次(38)比費德勒vs喬科維奇(47)以及納達爾vs喬科維奇(53)來得少,但這兩位打法、風格截然不同的名將從二○○四年邁阿密第一場單打的對陣開始,將網球推向另一高峰!也留下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戰役!

同時,更難得的是,兩人除了在場上相互競爭,彼此都中斷過對方重大的紀錄,但私下兩人相知相惜,多年來培養出堅固的情誼,加上兩人在漫長的生涯都歷經了無數傷病,但都對這項運動始終保持著一股純然的熱情。同時在私下對自己生活紀律都有高度要求!都足以做為年輕後輩的表率!也才能各自造就如此輝煌的職業生涯!山普拉斯說過在他生涯後期才意識到阿格西在其職業生涯的重要性。如果沒有阿格西,不可能成就現在的他。同樣地,在過去十五年間,Roger和Rafa如果沒有對方的競爭和激勵是不可能成就他們如此偉大的職業生涯!

本書的兩位作者Antonio Arenas與Rafael Plaza以其多年現場採訪的經驗與對網球的熱愛,以生動的筆觸將這兩位史上贏過最多大滿貫的名將的故事寫成書,𥚃面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閲讀本書,等於再次回顧了兩位近代最偉大選手的生涯軌跡,值得推薦,喜愛網球的觀眾也絕不能錯過! ▶▶ 閱讀更多 安東尼歐・亞瑞納斯, 拉斐爾・普拉薩《王者對決,Roger & Rafa:費德勒&納達爾,最強宿敵&最經典對手稱霸網壇全紀錄 【紀念珍藏版】》

 
神在/支架起她與世界之間最恐怖而安靜的平衡。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 提供
支架起她與世界之間最恐怖而安靜的平衡。我仍心懷所愛,愛得無法不一敗塗地。

內容簡介:「你想告訴別人的,全部都不是真的。而你沒說出口的,是你從未想要討索,這世界卻主動降予你身的那些:謊言,傷害,諷刺,挫敗,躁鬱,悔恨,低俗,與恐懼。我們能夠告訴別人的,全部都不是真的。」──節錄自〈回顧的人〉

詩人崔舜華椎心敲鑿自剖的散文集。從來擅於以炙烈濃稠綿密文字織就一首首詩的崔舜華,在此次作品裡,她挖剖心的暗房。在滿布陷阱的青春狩獵場,她那被追獵被捕獲被吞噬的慘烈青春紀事,那灼喉撕胸但卻因無法抵禦內在的獸,而終至如花瓣急速枯萎的愛情,甚至如風暴乃至疤傷累累的原生家庭,纏縛著讓她日後僅能努力建造座座免於再次受傷的鐵堡壘。生命裡的獸,横征暴斂,撲天蓋地,但一如後記所述,「那些撕毀的裂口,斷裂的割面,割壞的傷痂,皆將因由雪得完整。白雪無瑕,且微雪有光。在雪中,因而領受一切,也因而交還了一切。」這是人生修羅場安靜的尾奏,也是淵博的慈悲。

作者介紹:崔舜華 ,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

搶先試閱:〈神在〉

我問過自己:如果世上有神,我對祂來說重要嗎?

讀小學時,父母加入了一個來路不明的組織,名叫「中華科學意識研究會」。名為研究,實際上則集宗教、政治、直銷於一身。領導組織的「老師」,自稱李白、李後主與蘇東坡等幾世文豪投胎入身,對自己的詩才格外自信,寫了好幾本舊體詩,自譜曲調,囑咐信徒如父親之類日日吟哦誦唱,據稱能累積善緣。「老師」的這項教誨對我造成非常可怖的影響。至今,只要想起李白的〈將進酒〉,我眼前總是浮現父親在客廳裡,兩頰汗光閃爍,扯開嗓門高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情景。

李白若有知,必定崩潰矣。

中學時,父親會趁我在家時冷不防地掀開房門,亮出一冊印有「中華科學意識研究會叢刊」字樣的本子,隨即照本細數我的貪婪,懶惰,肥胖,暴烈,固執和驕傲,我的性格、說話的表情、用詞方式、五官和身材,被父親一層層剝除得如無毛豬肉般赤裸見血。父親訓話時,因為激動,唾沫星子不時從嘴角噴出,滴落在他四季如一的破汗衫上。我低著頭,不時抬眼窺看牆上的時鐘──十五分鐘,半小時,一個鐘頭──最末,父親總是要我認罪並承諾悔改,這戲才暫時罷休。

事隔十六年後的現在,我想,父親和我早已各自明白,與我懶散貪逸天性戰鬥拚搏的那些時間,無疑是徹底白費了。

國一學期結束後,我轉學到一間私立國中,不久就被幾乎全校同學視為異類,不僅被同班的少男少女排擠,其他班的學生也習慣在我下課經過走廊去廁所,或穿過校園去操場上體育課時,從樓上探出身醜女醜女地大叫,或擦肩而過時故意從側面推我一把,被我重心不穩撞到的某個男生便會誇張擠弄出一臉嫌惡。

我知道自己看起來多惹人討厭。我身材肥胖,毫無青春少女的曲線。一頭自然鬈粗硬如馬鬃。眉低壓眼。整個青春期,我非常害怕和任何人說話。青少年的殘忍與動物無異。班上受歡迎的少男少女主動貼近,通常是目的性的暫時權宜。英文考卷和數學習題解決後,若我太依賴這份友善,向對方多透露兩句心底壓藏的話語,那些話隔天必會傳遍全班,成為莫大笑柄。我直覺地明白,哭了就是認輸。在那所國中待了整整兩年,我沒有在任何人面前掉過一滴眼淚。所有的惡苦憋在腹內,回家躲在被窩裡,忍著喉嚨恨泣。

母親總說:「不要理他們,妳愈生氣,他們愈開心。」但我不是生氣,我只是絕望。我也試著努力過。為了能從外表上改善一點印象,我極渴望能擁有一件那種當時極受歡迎的訂做的制服褲。原本的制服質料極易起皺,版型是容易顯胖的A字褲,訂做的制服質料筆挺,腰身柔滑服貼,褲管微微外放成小喇叭狀,一件僅五百元。我向母親提了,母親顯得很為難,一再推搪:「妳爸不會答應的。」我央求母親好幾個星期,她才勉強點頭。

後來我才明白,在這個家裡,母親是這樣的一個角色,連做一條讓女兒可能好受些的便宜褲子的權力都沒有。於是,她把我想訂做制服褲的事告訴了父親。母親洩密的當晚,父親一手捧著《中華科學意識研究會叢刊》的冊子,一手揮著棍子。一邊吼叫:「貪慕虛榮,就是被動物靈附身!」從此,我明白了誠實招來的後果險峻,也知道了任何人都不能夠輕信。所以,我開始事事編謊:回家時間、考試分數、出門去圖書館(其實是去學校和同學邊念書邊扯淡)。在父親眼中,我大概完全是罪無可赦了。

想起來,我根本不知道父母怎麼加入這個可疑至極的「中華科學意識研究會」。他們不僅不曾告訴我和弟一聲就擅自跳進這窪渾水,更強拖著我和弟一起,無視我們的掙扎,蠻橫地將髒水潑灑到我們身上,腐蝕出一個個永無可能癒復的膿瘡。讀研究所時,為了不被父親找到,我搬離了學校宿舍,住進一間木板隔間的四坪斗室,月租僅四千元。我挾著兩個四格書櫃、一只洗臉盆、一臺桌上型電腦、兩袋便宜衣服,開始了二十四年以來第一次靠自己掙錢的日子。當時,有一位老師對於我的境況非常同情,她遊說系上其他老師分我一個助理職缺,加上我自己應徵來的校內採訪和文案等兼職,學費和房租還能勉強應付。生活非常拮据,但還能抽廉價香菸,去十元商店買便宜化妝品,節省度日可用上一年。

後來,那位老師更拉著我去校內的諮商中心,碩三那一年,我每週一次去諮商中心,和年輕的諮商師漫無目的地聊一小時天。但當老師邀我去她所信仰的基督教會,向她所信愛的主耶穌傾訴痛苦和眼淚時,我拒絕了她。

我想,我確實傷害了老師的期待,她必定期盼我的孤獨悲忿有所託依,對她而言,最好的託付就是她虔信的神。但在離開父親家之前,我曾經告誡自己無數次:這輩子無論如何不接近任何宗教。對於任何宣揚某種不分差異、普世皆渡的言論充滿焦慮和詰疑。這是我的心,我無法背棄它。

變老的好處之一,就是能掌握某些無害的投機心法。日常不如意時,我學會像其他人一樣視情況擇神而祈。我造訪民間供奉的各家廟神。鹿港天后宮中媽祖慈悲端坐,面容黝黑,低眉含笑。中和四面佛廟裡的佛身遍體金燦,十六手腳優雅修長,四張臉回應著人間各種苦欲。武昌街城隍廟內好高好大一尊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雪白衣裙,楊柳無語;二樓是南無阿彌陀佛的金殿,殿中香霧繚繞,赤足入殿方顯虔敬。

慈眉低目的金剛,銀髯及地的福德神,凸瞳咧牙的虎爺,手挽紅線的月老……我挨次指認祂們,合掌拈香,自報家門,無聲地許願。同樣儀式在每一張無語的巨臉面前重複地織繹,香灰不時落上手背,燙,一縮手,灰燼落進氤氳爐中而消弭。那些未能成形的語言,輕飄飄地越過眾人的闔眼吐息,歸於大塊寂靜。

我漸漸認得了神,但我不知道,神是不是也認得我。

V幾乎帶我闖遍了我們住過的地方周圍所有大小宮廟。我的八字很輕,V的則很重。對於鬼或神,他不像我那樣戰戰兢兢地研究參拜路線,神經質地努力同時點燃整束線香,在每一座香爐前重複報告一遍出生日姓名戶籍。每去一間廟,見一尊神,他卻像打算向一個新朋友搏交情,挾著鄰里間攀聊的姿態與神打商量。我甚至敬佩起V的玩世不恭。我們背負的傷疤各自不同,但我羨慕他能不避諱地展現出天真和狡黠,那是花過心思、在自己身上努力養育出某種優雅的那一類人,才能擁有的肆無忌憚。而這份能力在我身上,早早地被父親橫生剝除,日後我所努力建造的,不過是免於再次受傷的鐵堡壘。……(未完) ▶▶ 閱讀更多 崔舜華《神在》

 
花月殺手/美國史上最殘忍的大規模謀殺案!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美國史上最殘忍的大規模謀殺案!真相未明、可能永遠無法重見天日的美國懸案。

內容簡介:讓胡佛與腐敗的調查局,一舉翻身的重大謀殺案!調查局參與的第一宗大型謀殺案,胡佛因此案聲名大噪,手握大權,得以成立聞名全球的聯邦調查局(FBI),短時間,超過二十名富裕的印第安人離奇死亡,二○年代的美國西部,除了地底埋藏的石油,究竟還發生什麼……

一九二○年代,歐塞奇族因地底盛產石油,他們每季都會收到石油探勘者支付的租金與權利金,富裕的生活足以讓社會大眾目瞪口呆,名車、豪宅、白人僕役、奢華的服飾,被視為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一群人;但同時他們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群人,一宗宗離奇的死亡謀殺案接踵而起。地方治安官、州檢查官、多位私家偵探都不敢介入,每當一個真相被揭露,另一個生命旋即消失。

兩位年輕人的出現,成功撼動了這塊西部蠻荒大地,調查員湯姆.懷特與年輕的調查局局長胡佛,為了讓腐敗的調查局洗白重生,不惜頂著強大的社會輿論接下此大型謀殺案。湯姆.懷特派遣多名探員臥底調查,一邊與強勢、難以伺候的局長斡旋,歷時三年,偵破幾近被滅門的懸案。毒殺、槍殺、爆炸,這樁喪失七條人命的重大懸案,終於曝光在歐塞奇丘的血色大地下。融合了金權貪欲、腐敗貪汙、種族歧視與血腥謀殺,歐塞奇案被喻為美國史上最殘忍的大規模謀殺案,但卻從未出現在歷史教材中。作者大衛.格雷恩在日常寫作時意外發現這系列謀殺案資料,卻發現更多細節與案件被技巧性的掩蓋,甚至仍有遺族收到危及性命的恐嚇信件,使本案成為史上少數偵破卻真相未明、可能永遠無法重見天日的美國懸案。

作者介紹: 大衛.格雷恩 ,《紐約客》得獎專欄作家,作品《失落之城Z》、《花月殺手》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皆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並榮獲多個獎項。

搶先試閱:〈不檢點司法部〉

一九二五年夏天的某一日,負責管理調查局的休士頓駐地辦事處的特別探員湯姆.懷特(Tom White)收到一道華盛頓總部發出的緊急命令。新任局長J.愛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要求立刻與他當面會談。懷特很快收拾行囊出發。胡佛要求底下的人穿著黑色西裝、樸素的領帶和擦得晶亮的黑皮鞋。他要探員看起來像一種特定的美國人類型:高加索白人、律師、專業。他似乎每天都會頒布新的命令──新的「十誡」──但懷特抱著一絲反抗的態度戴上他的牛仔帽。

懷特在一九一七年加入調查局。他原本想加入軍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卻因為剛動過手術而被拒絕入伍。他說,成為特別探員是他報效國家的方式。但這只是一部分的理由。真相是,他明白自己所待的老邊境執法者團體正在逐漸消失。雖然他還不到四十歲,他卻已經快要變成蠻荒西部旅遊節目中的時代遺物,有如行屍走肉。湯姆.懷特從未受過執法官員的正式訓練,他拚命學習,試圖掌握新的科學方法,例如解讀指紋那神祕的漩渦和圈圈。但是,他自年輕時起就在維護法律,磨練自己身為調查人員的技巧──解讀潛藏的模式,以及將四散的證據變成有條理的論述。儘管他對危機十分敏銳,他還是經歷過激烈的槍戰。不過,不像他的弟弟醫仔──一位探員說「他的職涯滿是亂飛的子彈」──湯姆有個近乎執拗的習慣,就是不想開槍。他非常自傲於從來沒有槍殺過任何人,彷彿他在害怕自己黑暗的一面。他認為好人與壞人之間的那條線極為纖細。

湯姆.懷特見識過許多調查局的同仁跨過那條線。一九二○年代早期,在哈定總統執政期間,司法部充斥著用人唯親和敗德的官員,當時的調查局長威廉.伯恩斯也是其中之一,就是那位聲名狼藉的私家偵探。一九二一年,伯恩斯被指派為局長後,便開始曲解法律、雇用不正派的探員,包括一位專門向黑社會成員兜售保護和特赦的騙子。司法部逐漸被稱為不檢點司法部(Department of Easy Virtue)。


現在,懷特抵達了總部。當時的總部位於一棟大樓裡出租的兩層樓中,就在K街(K Street)和佛蒙特大道(Vermont Avenue)交叉口。胡佛已開始對調查局進行清洗,將許多邊境執法人員解聘,因此當懷特前往胡佛的辦公室時,一路上可以看到那些新品種的探員──念過大學的男孩,打字的速度比開槍還快。老鳥都戲稱他們為「童子軍」,有雙「大學訓練出來的肉腳」,這話所言不假。一位探員後來也承認:「我們就是一群菜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懷特被領進胡佛那間整潔俐落的辦公室,裡面有張威風的木桌,一張地圖貼在牆上,標示了調查局在各地的駐地辦公室位置。而懷特的面前,正是那位老大本人。當時,胡佛的身型非常纖瘦,還有張孩子氣的臉。在一張幾個月前拍下的照片中,他穿著一套時髦的深色西裝。他的頭髮又濃又鬈,下巴線條剛硬,堅毅地抿著唇。他有雙褐色的雙眼,眼神機警,彷彿他才是拿著相機拍照的人。

戴著牛仔帽的懷特聳立在矮小的胡佛面前──他其實十分在意自己不如人的身高,因此很少讓身高較高的探員晉升到總部,後來他還在桌子後裝了可以站在上面的墊腳臺。就算胡佛被眼前這位怪物般的德州人嚇到,他也沒有表現出來。他告訴懷特,他需要和他商討一件極端急迫的事情。肯定是跟歐塞奇人謀殺案有關。懷特知道這起轟動社會的案件,是調查局最重要的謀殺案調查之一,但他並不熟悉其中細節。他聽著胡佛用斷續、快速的說話方式向他解釋──這是他在年輕時想出的辦法,來對付他嚴重的結巴。

胡佛與懷特會面的時候,他的權力還十分不穩,而他突然間就碰上了自掌權以來就一直極力避免的事:一樁醜聞。胡佛相信奧克拉荷馬的情況「嚴重又棘手」。在茶壺山醜聞才剛發生不久的情況下,只要有一丁點瀆職的風聲,他的事業就完了。不過在幾個星期前,他才送了一份「機密」備忘錄給懷特和其他探員,裡頭寫道:「這個調查局禁不起公開的醜聞發生。」當懷特聽著胡佛告訴他的話,越發明白他被召來總部的理由。胡佛需要懷特──他是底下少數經驗豐富的探員,也是「牛仔」的其中一員──來解決歐塞奇人謀殺案,從而保護胡佛的位子。「我要你,」胡佛說,「來負責這件調查行動。」他命令懷特前往奧克拉荷馬市,接管那裡的駐地辦公室。隨後胡佛對懷特指出,因為該地毫無法紀,駐地「辦公室裡的工作可能會比任何其他辦公室都來得多,因此必須有一位能充分勝任、經驗豐富,同時也懂得如何應付人的調查人員來負責。」懷特很清楚,對他的家人來說,調動到奧克拉荷馬州是個極大的負擔,但他也明白這個任務的獎賞。他告訴胡佛:「我是個人,也有野心來接下它。」懷特毫無疑問知道這個任務失敗的後果:先前參與這個案子的探員都被放逐到偏遠的駐點,或是直接罷職。胡佛曾說過:「……失敗是沒有任何藉口的。」懷特也心知肚明有些試圖逮住兇手的人都反遭殺害。從他走出胡佛的辦公室那一刻起,他就是被標記的男人。 ▶▶ 閱讀更多 大衛.格雷恩 David Grann《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

 
我的慢療之路/疾病的療癒不是靠神乎其技,而是需要時間
文、圖節錄自地平線文化
圖/地平線文化提供
疾病的療癒不是靠神乎其技,而是需要時間──因應身體和資料需要時間,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也需要時間。

內容簡介: 慢療,指的不是時間的慢,而是一種對病人的細心觀察與理解,是一種冷靜、有條理的循序漸進,也是當醫生與病人面對面相視而坐的一種互相療癒。

「舒默先生坐在檢查台上,他一開口就說,他有一個禮物要送我。他從一個棕色紙袋裡取出一個玻璃罐,罐子裡裝著朦朧的液體,我看到裡面浮著一大塊組織,那是他的動脈瘤……我看著那個東西,它看起來像一團不規則的團塊。但是你仔細思考的話,那其實是一個生命。直到今天,我仍在思考它意味著什麼,代表著什麼。」

全球正在興起一股「慢療運動」!這種全新看待身體與健康的方式,企圖結合快與慢的醫療系統。醫生不僅應該是個熟練的技師,從各種線索追根究柢病人痛苦的根源;醫生也應該是個園丁,自問是什麼阻礙了患者本身的自癒力,再幫患者移除阻礙。得獎作家史薇特醫生深諳這個道理,因為她在卓越的職涯中學習及經歷了這一切。她在書中娓娓道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老師、醫生、護士和病人幫她體悟了慢療之道,使她不僅成為慢療界的先驅,也成為激勵大家參與的靈感來源。史薇特醫生帶我們瞭解,醫療既是一門技藝,也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醫療也是人際的、私密的,甚至是精神的。醫療工作需要得來不易的智慧累積,那是演算法所無法取代的。那是以一種真正有成效、有效率、充滿人性又永續的療癒方式,用來融合「快」與「慢」。

作者介紹: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ia Sweet) ,舊金山加州大學的臨床醫學副教授,也是擁有歷史與社會醫學博士學位的獲獎史學家,榮獲古根漢基金會獎(Guggenheim Fellowship)。

搶先試閱:〈十二歲的腎病患者〉

我遇到瑪賽拉,是輪調到兒科見習的時候。到了兒科以後,我發現兒科很像內科,但比較簡單。兒科的病人沒有電話簿那麼厚的病歷,沒有複雜的家庭問題或藥物濫用的問題,也不是因為身上有許多小問題匯集成疑難雜症而住院治療。他們就只有一個小問題,需要靠我們去找出來,並加以治療。這裡就像內科一樣,我是隸屬於一個小組,小組裡有住院醫生和實習醫生,我們每天早晚都會巡房,但感覺比較輕鬆。兒科醫生繫著蝴蝶領結,會用橡膠手套為小患者做氣球玩偶。患者的家長都很年輕、焦慮、精力充沛,他們總是陪在患者的身邊。護士穿著鮮豔的制服,病人有時甚至治癒了,健康地出院。

這裡感覺比較輕鬆,也有可能是因為我更有自信了。那時我已經掌握了基本知識,例如如何檢查病人、抽血、做脊椎穿刺。我知道怎麼寫「病歷」,裡面清晰地分成「病史」(病人告訴我的事情)、「身體檢查」(我檢查患者身體時的發現)、醫檢和X光,以及最後的診斷、治療和療程。整份病歷的設計簡潔,那是一個你無法捏造的故事。我特別喜歡我們學到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區別,亦即患者敘述的感受以及我們觸摸他的身體所引起的反應不見得一樣。

不過,撰寫病歷時,有一部份仍讓我困惑不解,那就是「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那是列出患者可能罹患的病症清單──所有的可能性,不管可能性有多小。例如,如果病人有貧血及吐血,你不是直接在病歷上寫「失血引起的貧血」。而是把各種比較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列入「排除在外」清單,而且那個清單列得愈長,表示你是愈好的醫生。所以最好是改寫成:「貧血,排除地中海貧血,排除溶血,排除骨髓衰竭。」我不禁納悶,為什麼不乾脆只寫病人罹患什麼就好呢?

在我看來,鑑別診斷似乎是吹毛求疵,矯揉造作,沒有必要。

直到我遇上瑪賽拉,我才明白它存在的必要。

瑪賽拉.賀蘭德茲(Marcela Hernandez)是十二歲的拉美裔患者,但比她那個年齡及族裔該有的體型還小。在某週的一開始,她因為腎臟無法正常運作而住進了兒科。那個年代,我們可以那樣做:讓病人住院以找出問題所在,畢其功於一役;做所有相關的檢查、照X光,進行會診;在幾天內提出診斷及治療方案。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初期腎衰竭)在兒童身上很少見,所以每個人都很擔心,也感到困惑不解。所以每天早上七點,她的醫療團隊會圍在她的床邊。實習醫生會總結報告前一天得知的資訊,例如檢驗結果、會診結果、目前腎功能的狀況等等。住院醫生聆聽完後會給出新的醫囑。瑪賽拉總是看著我們,靜靜地聽著。她瘦弱纖細,手臂和腿都細得跟竹竿一樣,留著及腰的棕色直髮,張著一雙棕色大眼看著我們。她會講英語,但個性害羞,總是靜默不語。

下午五點半,我們又來巡房,再次討論她的病例。雖然她不是我的病人,但每天早上和晚上我都能聽到她的醫檢結果。她住院三天後,各種檢查依然找不出她初期腎衰竭的病因。

就像任何器官衰竭一樣,腎衰竭是可怕的災難,但因為太可怕了,所以我們有兩個腎臟,以防萬一。腎臟有多種功能,它們可以控制血壓,過濾身體每天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尤其是尿素(來自消耗蛋白質的氨基酸);它們也管理鹽份和水份的平衡,以及身體酸鹼值的平衡。它們產生骨髓製造紅血球所必要的荷爾蒙,轉化維生素D以便人體吸收。所以腎臟衰竭時,整個身體會開始衰竭。血液中的尿素濃度會增至有毒的狀態,開始產生類似鎮靜劑的效果,導致腎衰竭的患者頭昏腦脹,產生睏倦感。由於鈉和鉀之間不平衡,身體酸鹼值失衡,細胞內的分子過程開始出錯。由於水和鹽無法排泄出去,腿部、腹部、手臂、臉部會開始發腫,肺部積水,呼吸困難,血壓很高,病人變得貧血虛弱。腎衰竭是貧血的另一種可能「鑑別診斷」。內科面對腎衰竭的最初療法是「緩慢的」。醫生所能做的,只是改變病人的環境,亦即中世紀所謂的「非自然」因素,包括病人的飲食、休息和活動。所以,為了減少尿素,醫生會要求患者改採「限制蛋白質」的飲食,管理鹽份和水份的平衡,限制鹽、鉀、水份的攝取。對於高血壓的問題,醫生會開降血壓的藥。對於貧血問題,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輸血。不過,儘管做了那麼多事情,病人依然覺得很難受──虛弱、噁心、呼吸困難。但以前的醫生也對此束手無策。

後來,大約是我遇到瑪賽拉的十年前,快速醫療帶來了透析(俗稱「洗腎」),最初稱為「人造腎臟」。那是一台過濾患者血液的機器,可以去除尿素,平衡鈉、鉀和水份。那不是完美的療法,有很多副作用,無法治療貧血,但病人用過以後,確實感覺比較好一些。不過,當時洗腎對兒童來說仍在實驗階段,醫療團隊希望避免採用那種方法。瑪賽拉住院一週後,週五早上,我們都聚在她的床邊,住院醫生檢查了目前為止診斷上發現的一切資訊。畢竟,那才是最重要的。唯有診斷正確,才能提供正確的治療。接著,住院醫生為了釐清自己的思緒,也為了指導我們這些學生,他按部就班地逐一解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一切狀況。他提醒我們,腎功能衰竭一般有三個原因:腎前型、腎後型、腎因型。「腎前」意指血液進入腎臟有問題,所以如果心臟或肝臟受損,或是連到腎臟的動脈受阻,就會導致腎前型衰竭。不過,瑪賽拉的心臟、肝臟、血管都很好,所以我們排除了腎前型病因,可以把那些診斷排除在清單外。

接下來是腎因型衰竭──某種系統性的流程破壞兩個腎臟──例如感染、發炎、癌症。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相關檢測都是陰性的,但瑪賽拉尚未做腎臟切片檢查,所以腎因型依然有可能性。最後一個是「腎後型」病因,亦即腎臟沒問題,但是把尿送進膀胱的排尿管裡,有東西擋住腎臟過濾出來的尿液。他告訴我們,那是我們今天想探索的問題,這種情況在兒童的身上很罕見,有腎結石和腫瘤的老人才會出現腎後型衰竭。但那是列在「鑑別診斷」裡,所以我們把它排除。因此今天瑪賽拉的尿道裡會放上膀胱鏡,以尋找結石、腫瘤和其他的阻塞物。住院醫生這樣說時,瑪賽拉和我們一起聆聽。她是獨自一人待在病房,母親下班後,晚上才會過來陪她。 ▶▶ 閱讀更多 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ia Sweet)《我的慢療之路:拒絕沒有靈魂的醫療,一場追求醫者初心的朝聖之旅》

 
移動的批判/不義在遠處發生,沒看見不等於不存在!
文、圖節錄自心靈工坊
圖/心靈工坊 提供
不義在遠處發生,沒看見不等於不存在!突破資本主義的毀滅性漩渦,我們可以怎麼做?

內容簡介: 只有當勞工運動同時也是消費者運動,才能突破它局部性的限制,具有普遍的意義。──柄谷行人

你的行為,永遠不可以把人性──你的人格以及其他所有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僅僅當作手段來運用,必須始終視其為目的。──康德

乍看之下,商品是簡單平凡的東西。然而對它進行分析就會明白,它其實是很麻煩的東西,充滿了形而上學的歪理與神學的偏執。──馬克思

日本當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於2001年出版的劃時代著作,首次提出以交換模式觀察歷史的觀念,更提出「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的視點,以及超越之道,開啟日後《世界史的結構》、《帝國的結構》等重量級著作的思考工作。柄谷行人深感資本主義帶來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環境破壞,甚至讓第三世界承受第一世界經濟進步製造的惡果,試圖結合近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經驗與哲思,建構出具實踐性的思想體系以改變世局。全書緊扣「移動的批判」(transcritique)概念,在倫理與政治經濟學領域,以及康德式批判與馬克思式批判之間移動、轉碼(transcoding),試圖回答足以扭轉現今局面的幾個關鍵問題,如:道德有無普遍性?如何超越資本主義?柄谷找到了對抗資本制經濟的可能──從「流通過程」(受雇、購買)下手,將能創造出不同本質的市場經濟。從這理念出發,他鼓勵成立小型共同體,以區域性的生產與消費對抗大財團,以期突破資本主義的重圍。

作者介紹:柄谷行人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評家、思想家、哲學家,及文學評論家,研究主題跨越文學、經濟、歷史、政治、哲學等多元領域。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近畿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並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客座教授。2006年退休。

搶先試閱:〈信用的本質,基本上在於迴避「販賣」的危機。〉

信用的本質,基本上在於迴避「販賣」的危機。那是將現在的危險,推延到將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之後,還是得以貨幣結算。某種意義下來說,這個時間上的延遲,逆轉了資本的運動M—C—M'。因為藉由信用,當作商品已經賣出,「賣方」立場的危險不會在當下顯現。眼前的危險,變形成為結算時「究竟會不會以貨幣支付?」的危險。在信用制度底下,資本與其說是因為想要自我累積,還不如說是因為死命地想要無限延緩「結算」,而不得不自我增生。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資本的運動真的超越個別資本家的「意志」,成為強制性的。舉例來說,大部分對設備的投資,都是來自銀行的融資;為了返還貸款與支付利息,資本不能中途停止活動。

「信用」促進資本的自我增生運動、減低「販賣」的危險,同時也無限地(譯按:endless,等於「無目的地」)強制資本運動。從整體來看,資本的自我運動就像騎腳踏車一樣,為了無限延遲「結算」,而不得不繼續下去。因為,如果前方有「終點」,信用必定會瓦解。當然,有時候「結算」的時間點會出乎意料地突然降臨。那就是恐慌。恐慌是信用的瓦解,只有在信用制度充分發展的地方,才會出現。但是,信用不只是幻想,也不是意識形態。即使「貨幣經濟形成了巨大的幻想體系」這個說法有某些真實,但是當幻想瓦解的時候,人們遭遇到的「現實」並不是自然物,而是貨幣。

只有當繼續不斷的支付連鎖,以及結算的人為組織發展成熟,這樣的恐慌才會發生。每當這個機制發生整體的騷亂,不論其原因為何,貨幣就會突然、直接從它徒具名目的型態,從計量用的貨幣,變身成為真金白銀。那些卑俗的商品,再也不能取代它。商品的使用價值變得毫無價值;它們的價值,在自己的價值型態前消失無蹤。就在不久前,布爾喬亞還陶醉在繁榮景氣中,傲慢而自信滿滿,宣稱貨幣只不過是想像的產物。「只有商品才是貨幣」,他說。但是現在,相反的哭喊迴盪在全世界的市場:「只有貨幣才是商品!」就像心渴望新鮮的水,他的靈魂渴望貨幣,那唯一的財富。在恐慌中,商品與其價值型態──貨幣──的對立,被拉高到絕對矛盾的層次。如今貨幣的外在型態再也無所謂了。不論必須以黃金或是信用貨幣(比方銀行券)支付,貨幣的飢饉依然如故。(《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第三節B)

在恐慌中,人們想抓住的東西不是商品,而是貨幣。換句話說,不是物品,而是獲得物品的權限;或者說,不是相對價值型態,而是等價型態。在經濟恐慌前夕,總是可以看到信用的過熱。儘管利潤率低迷、利率高騰,資本還是繼續競相投資。換句話說,當資本在幻想的驅使下,擴張到超過自己的能力極限,恐慌就發生了。康德稱呼理性的越權行為是「思辨的」(speculative);而恐慌(crisis),事實上就是對資本投機性的(speculative)擴張,進行批判(criticize)。也可以說「恐慌」這個現象所批判的,是假定均衡發展的古典經濟學。在這個意義下,促使馬克思寫下《資本論》的不是李嘉圖左派早已主張的剩餘價值理論,而是資本主義的病症──恐慌。透過精神分析式的回溯,馬克思在「價值型態」──絕對無法揚棄的非對稱關係──中,找到這病症的根源。恐慌發生的「可能性」,存在於賣與買的分離、買與支付的分離之中。然而,那也正是資本(自我增生的貨幣)本身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剩餘價值、信用、恐慌,彼此是無法分離的。

當然,如果要說明這個恐慌的「週期性」,我們必須進入對產業資本的考察。但恐慌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它會造成資本主義的瓦解。實際上,恐慌是資本主義「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是景氣循環過程(景氣—恐慌—不景氣—景氣)的一部分。恐慌以及繼之而來的不景氣,是資本與勞動力一種暴力性的(=自由主義式的)重新整編。那種古典式的週期性恐慌(馬克思所親眼目睹的),和佛洛伊德遇見的、因為性壓抑造成的歇斯底里患者一樣,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但是,只要資本主義根本上是「信用」的世界,恐慌永遠是如影隨形的。

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經濟的過程並不是什麼下層結構。那毋寧是一種「宗教性的」過程。舉例來說,資本主義的時間性被無止境地推延,以這個意義來說,和猶太教=基督教的時間性非常相似。然而我想說的,並不是透過與宗教的類比,來觀看經濟現象。相反地,宗教基本上是以生者對死者的「債務情感」──或者說此世與彼世之間的「交換」──為基礎。在這個意義下,宗教是「經濟性的」。我們不可以蔑視「經濟性的」事物。相反地,我們必須從交換的觀點,也就是「經濟性的」觀點,來思考資本、國家、國族、宗教,以及其他一切的領域。不論我們是否信仰狹義的宗教,現實中,資本主義始終把我們放置在與狹義宗教類似的結構裡。操控我們行動的不是理念,也不是現實的需要或欲求,而是蘊含在交換與商品型態之中的形而上學與神學。資本主義將原本屬於地區共同體的人們拔起,切斷他們的根,再反過來將這些相互疏離的人結合成「社會」。而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根據的就是資本主義本身的邏輯。如果貨幣──作為資本的貨幣──會說話,它大概會這樣說吧:「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

產業資本確立後的階段,也就是商品經濟透過勞動力的商品化、全面統制生產的時候,打開了從生產的角度觀看從前社會的視點。那就是歷史唯物論。但是,雖然闡明產業資本主義,對於理解過去的社會是有幫助的,但反過來卻行不通。「人體的解剖,是解剖猴子的鑰匙。」(《經濟學批判》)。藉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或是下層結構與上層結構的概念,無法理解資本制經濟。我們必須知道,資本孕育自存在於人類「交換」中的困難,因此要廢棄資本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並非不可能。歷史唯物論者思考自然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歷史中如何變遷。但是,對於組織這些關係的資本制經濟,他們欠缺思考。因此,我們必須觀察「交換」的次元,並且認識到「交換」不可避免地,必定會採取價值型態。重農主義者與古典經濟學家從「生產」出發,在他們的視點下,彷彿一切都是透明可見的。但是對我們來說,社會性的交換始終是不透明的,並且因此顯現為一種自主的力量,要廢棄它並不容易。就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發生於「賣」(C—M)與「買」(M—C)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分離。這樣的分離不只帶來剩餘價值,也帶來信用恐慌。但如果以為我們可以免除這樣的分離,直接交換,那就錯了。自盧卡奇以來,「物象化」的理論──認為人與人的關係在資本制經濟中顯現為物與物的關係──大為盛行。但那是透過與封建式階級關係的比較,來看待資本制經濟。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彷彿從前透明的、直接的關係,在資本制經濟中被物象化,成為「物與物的關係」。但是在商品經濟中,人的「社會關係」,事實上是由資本形成的,而且從一開始就透過物與物的關係顯現。我們原本就互相無法得知,自己和什麼人關聯在一起。但這樣的「分離」,將本來閉鎖在共同體或國家中的人們結合成「社會」,形成(真要說的話)一個國際都市(cosmopolis)。在這樣的「社會關係」中,我們無法得知彼此如何關聯在一起,但同時又不可能互相「無關」。舉例來說,現在世界上有過半的人處於飢餓的狀態中,可是先進國家的人們,無法宣稱自己和這樣的情況是「無關」的;也就是說,不能假裝無辜。然而,我們也無法清楚地指出這種「關係」的實況。因此,主張這個由關係組成的世界被物象化,只不過是從事後觀看的、遠近法的倒錯。這樣的觀點錯過了一個事實:現實中,全世界的「社會關係」是由資本的運動組織而成的。 ▶▶ 閱讀更多 柄谷行人《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

 
閱讀筆記
克雷的橋/聯繫他人之心
蕭鈞毅聯合報
《克雷的橋》書影。 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馬格斯.朱薩克著、馬新嵐譯《克雷的橋》(木馬文化出版)

《克雷的橋》從題目就透露了端倪:「橋」之所以必要,正是為了跨過將兩地分隔開來的難題——無論那難題是具體的湍河,還是作為隱喻的某些生命困境。

小說書寫鄧巴家五兄弟與他們父母的際遇;而被敘事的重心「克雷」,作為堅持要造出完美橋墩的那一個人,他令人心痛的經驗,讓整本小說關於苦難的討論更有縱深。《克雷的橋》有著濃厚的人道精神,讓母親去世父親離家之後的五兄弟仍有著堅硬的質地與粗魯的幽默感,以面對無法排遣的憂傷和過於巨大的世界。這種人道精神讓《克雷的橋》不至於是濫情的奇觀,因為它在展現苦難的同時,也積極地表現了每個角色不可取代、無法被折損的質地:這種質地並非單純且天真的努力積極,更有某種堅忍的自嘲、直率的粗鄙與為了生存而難以避免的偏狹(尤其是母親與兒子們的衝突時),這些屬於鄧巴家的人格品質是多面向的組合,組成了鄧巴家每個人獨有的呼吸聲與氣味。

從意識到困境,到理解困境,再到面對、解決困境——這一套流程已經是當代小說其中一種共通議題。每一部小說或多或少會碰觸這套流程,差別只在各自展現出的是不同面貌。《克雷的橋》以橋為喻,當書名指出「橋」的存在,也暗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鴻溝。有了鴻溝才有了跨越的需求:堅持要造橋的克雷想造出的完美橋墩,就是一種處理家庭成員彼此創傷、還有他自身許多磨損的嘗試。

畢竟,折磨與悲哀總伏藏於生活的喜悅與寧靜背後——克雷在小說裡早早就意識到這點了,他也才能是早早動身、堅持到底的造橋者,才能及早「訓練」自己:忍耐自己對橋墩能否完成的質疑,忍耐橋墩很有可能並不完美的徒勞感,忍耐啜泣、別離,以及被遺棄感。

小說家朱薩克藉由克雷呈現了人世多年不變的一種光景:相對於「無常」的巨大,人們何其渺小。懸殊的對比,也讓「橋」這個人造物在命運的鐘面上顯得崇高了起來——克雷竟然嘗試以造橋橫越人心的峭壁——這種早被注定為永恆謎題的他者之心。

這讓我想起奈波爾、帕維奇、駱以軍等許多小說的嘗試,甚至連漫畫文本都提過的難題;在貞本義行版本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碇源堂在極簡墓碑矗立的墓園對兒子碇真嗣這麼說:「人與人之間是絕對無法完全理解的。」在《克雷的橋》裡,鄧巴家五兄弟曾以拳頭、嬉鬧、髒話和混亂的環境,構築了對彼此依存的氣氛,但克雷決意為了造橋而離家時,他們才第一次認識到原來彼此仍有無法介入的陌生——而克雷離家的原因,正是要正視這種陌生。「造橋」,沒有開始,就連初步理解的機會都沒有;是該好好清創,面對彼此的時刻了。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沒有永遠佇足在河流另一岸的理由,馬格斯.朱薩克在《克雷的橋》裡顯現了這種屬於塵世的心靈。 ▶▶ 閱讀更多 馬格斯•朱薩克《克雷的橋》

 
賞風車追火車看海浪 來這一次滿足
車行到苗栗後龍,沿著海岸的巨型白色風力發電機組,成為當地最吸睛的特色,此處便是「好望角半天寮」。在這可一次賞到天際線、海岸線及鐵道線,是攝影迷的最愛。

檢疫犬上班囉!
非洲豬瘟危機使得檢疫犬成為全民焦點,更獲得護國神犬的美名。到底牠們在做什麼工作?怎樣才能當上護國神犬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